研究方向
根据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武汉工程大学在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优势和侧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光学信息基础研究、光学传感与信息获取、光谱技术与光功能材料、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个主要方向展开基础与应用研究,具体如下。
1.光学信息基础研究
研究超快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展超快光电子技术,探测激光场驱动的光电子超快动力学;建立超高时空分辨泵浦-探测技术,在阿秒-纳米时空尺度上系统研究可控光场与量子点、纳米线、金属纳米结构及其复合系统等的相互作用,揭示新物理与新机制。
团队负责人:廖青。
团队主要骨干:吴涛、柯少林、王凤、韩晓博、秦梅艳、张晓凡、李晓红。
团队负责人简介:廖青教授,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获得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3月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4月-2017年3月分别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系和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2016年湖北省百人计划,2016年10月入职武汉工程大学,职称教授。2019年担任武汉工程大学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副院长,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智能光学,包括强场超快光学,光学计算成像,深度学习等研究内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2020年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3/5)。在国际主流期刊包括Phys. Rev. Lett.、Opt. Express、Phys. Rev. A、New J. Phys. 等上发表SCI论文近70篇。
开展光纤传感和光纤激光技术研究,利用飞秒激光加工技术构建高灵敏度微结构新型传感器件,研究光纤频率梳在精密测量领域的应用;开展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可见光波段及光通信波段新型单光子源和纠缠光源,提高非线性效率、频域纯度,研究NOON态干涉、纠缠转换、量子光频梳,弱值测量等应用。
团队负责人:陆培祥。
团队主要骨干:吴舜、金锐博、李芳、童维军、袁晨智、吴浩煜、丁春玲、洪作飞、郝向英、刘书辉。
团队负责人简介:陆培祥教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2年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得理学光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激光技术与应用”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场超快光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在Nat. Physics, Nat. Photonics, Nat. Comm., Phys. Rev. Lett., Nano Lett., Opt. Lett., Opt. Express, Phys. Rev., Appl. Phys. Let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多篇,被SCI引用17633多次(H因子65),包括Rev. Mod. Phys., Nature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和Phys. Rev. Lett.等权威论文的多次引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多次,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得2016年和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日本IKEDA研究成果奖等奖励。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子器件与光纤传感技术、强场超快光学、微纳光学。
3. 光谱技术与光功能材料
开展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等光谱技术及应用,研发高性价比光学光谱仪,推动其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医学中应用等方面应用;开展新型二维光电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及其稳定性,探讨等离激元微纳光学等光谱技术的机制和应用研究。
团队负责人:陈相柏。
团队主要骨干:卢永雄、熊伦、秦平力、马良、黄文娟、李海霞、候华毅、郑文文、刘清波、余子洋、魏林海。
团队负责人简介:陈相柏教授,200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爱达荷大学物理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韩国建国大学担任副教授。2014年获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韩国国家研究基金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光谱技术及应用、磁振子学、光功能材料及应用,在Phys. Rev. Lett.,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scale,Appl. Phys. Lett.,New J. Phys.,J. Phys. D:Appl. Phys.,J. Raman Spectrosc.等国际主流 SCI 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汇聚光学、电子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光电检测和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多谱图像统一复原方法与目标识别、气动光学效应校正方法与精确制导、动目标多视点图像去模糊算法理论及三维非接触测量,应用于道路缺陷检测和钢坯检测识别,精确制导,推动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中的新技术应用。
团队负责人:洪汉玉。
团队骨干成员:李自成,田斌,王利恒,刘健,丁芝侠,朱映,章秀华,黄正华,时愈,华夏,黎曦,陈艳菲,张耀宗,吴锦梦,黎杨,马雷,王磊。
团队负责人简介:洪汉玉教授,2004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在澳大利亚Deakin University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在韩国Inha University担任过研究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党员(2021)。主持国家重点基础加强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3,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2022)。发表了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3部。